工业设计的发展源远流长。早期,工业设计主要围绕产品的实用性展开。随着时代的演进,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,工艺美术运动兴起,开始注重产品的艺术美感与手工艺品质。之后,包豪斯学院的成立,提出 “艺术与技术新统一” 的理念,强调功能主义,为现代工业设计奠定了基础。在二战后,美国经济快速发展,工业设计迎来黄金时期,设计师们将设计与市场紧密结合,如雷蒙・罗维等一批先驱,其设计作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。到了当代,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工业设计不断融合新技术、新理念,如可持续设计、体验设计等,朝着更加多元化、人性化的方向迈进。从初的单纯功能考量,到如今兼顾环保、情感、文化等多方面因素,工业设计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。
材料与工艺在工业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不同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,决定了产品的质感、强度、耐用性等特性。金属材料坚固耐用,常用于制造机械产品;塑料材料可塑性强、成本较低,广泛应用于日常用品;木材则给人自然温暖的感觉,常用于家具设计。随着科技发展,新型材料不断涌现,如碳纤维、可降解材料等,为工业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。同时,精湛的工艺能将设计理念完美呈现。从传统的铸造、锻造、冲压工艺,到现代的 3D 打印、激光切割等先进工艺,每一种工艺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。设计师需根据产品的设计需求,合理选择材料与工艺,以实现产品的性能和外观效果。
产品外观设计遵循一套严谨的流程与方法。首先是市场调研与分析,设计师需要了解目标市场、消费者需求、竞争对手产品特点等信息,明确设计方向与定位。例如,在设计一款新型智能手表时,需调研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对手表功能、外观的偏好,以及市场上现有智能手表的设计优缺点。
接着进入创意构思阶段,设计师运用头脑风暴、草图绘制等方法,提出多种设计概念与方案。这个阶段注重思维的发散性,尽可能多地探索不同的造型、色彩、材料组合方式,为后续筛选与优化提供丰富素材。
然后对创意方案进行筛选与评估,从可行性、美观性、成本效益、品牌契合度等多方面进行考量,选出潜力的方案。之后进入详细设计阶段,运用 3D 建模软件等工具,对选定方案进行建模,细化产品外观的每一个细节,包括尺寸、比例、表面处理等。
后制作样机,通过实物模型检验设计效果,进行后的调整与完善,确保产品外观设计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产品,满足市场需求与用户期望。
人机工程学在机械设备外观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致力于使机械设备与操作人员之间达到的协调匹配状态。在操作界面设计方面,按钮、手柄、操纵杆等的位置、大小、形状和触感都要根据人体手部的生理结构和操作习惯进行设计。例如,大型起重机的操作手柄,其形状和尺寸要贴合操作人员的手掌,表面采用防滑材质,方便操作人员在长时间操作过程中舒适、稳定地握持,并且操作力的大小要适中,既保证操作的准确性,又不会让操作人员感到过度疲劳。在设备的可视性设计上,仪表盘、显示屏等信息展示区域要位于操作人员的视野范围内,信息的布局和显示方式要清晰易懂,便于操作人员快速获取关键信息。此外,机械设备的整体高度和操作位置也要考虑操作人员的身高范围,例如,常见的工厂流水线设备,其工作台高度会根据大多数工人的身高进行设计,使工人在操作时能够保持舒适的姿势,减少身体的劳损,提高工作效率,同时也降低了因操作不便导致的风险。